危機的發生往往是不期而至的,而且呈現井噴式的發展趨勢。在危機爆發的前24小時里,負面消息如同病毒一 樣,以近乎裂變的方式在人群中高速傳播,稍有延遲或者反應遲鈍都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利用危機公關的黃金24小時,企業的任何聲音、任何措施都會被當成媒體以及公眾評判公司如何進行危機管理的主要根據。分享一個案例!
2017年10月,一篇熱門文章《一年100億?揭秘“攜程”坑人“陷阱”》痛批攜程通過捆綁銷售,日積月累就達到了題目中100億的業績。然而攜程的回應卻是100億純屬誹謗,將保留追究責任。
10月9號,明星韓雪也在微博上炮轟攜程捆綁銷售,“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她說曾多次發現并手動取消隱藏在訂票信息下的“預選保險狂”,但仍百密一疏被套路。她要求攜程就捆綁銷售向公眾道歉。但是攜程在24小時之后才給予回復。
在10月10日晚18時許,攜程第二次對該事件做出官方回應。在此次回應中,攜程依舊沒有正面回應是否存在“搭售陷阱”等問題,而是強調自己改正了訂票窗口。
攜程稱,注意到有些用戶使用機票產品時反映的相關問題。對此,攜程機票產品緊急整改,推出了“普通預訂”窗口,客戶可隨時勾選取消。”
換言之,攜程將原本隱藏在訂票信息下二級菜單內的“酒店抵用券、專車優惠券”等搭售產品,挪到一級菜單,變成了“普通預訂”和“急速預訂”兩個并列選項。
攜程的處理首先錯過了危機公關的黃金時間段,使得事件有了進一步發酵和擴散的時間。再者“捆綁銷售”其實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事情,它是真實存在的。攜程的回復不但態度生硬,而且避重就輕。此外,在事件的發展之初,攜程是有機會把危機扼殺到搖籃中的。不管作者是為了蹭流量還是有惡意,但能成為熱點,能被那么多不相干的人轉發,都說明自己和用戶滿意的目標還有距離。這時候,任何好的企業都需要誠懇虛心,感激提出問題的人,承認不足,并給出實質性的改進措施。所以,面對公眾的憤怒,企業不能有僥幸心理,應該勇于承擔責任,改進不足之處,如此便可轉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