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你生活在上世紀80年代,捧著新華社記者的“金飯碗”,你會有多大的勇氣放棄一切重新找工作?
如果你已經成為全球頂級公司的部門總監,你有多大可能在年過半百時退出,自己創業?
今天的主人公李國威就是這樣一位說做就做、堅毅果斷的行動派。
李國威英文名叫Geoff,譯作杰夫,“姐夫李”的稱呼由此而來。
▲ 1994年任新華社記者在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采訪
1989年,李國威從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畢業后,直接進了新華社成為一名記者。
他曾在倫敦分社駐站3年,也常在后方擔任國際新聞編輯。
每天源源不斷的新聞事件,讓他養成了迅速擁抱變化的職業素養和對事物的強烈好奇心,這也驅使他不再安于循規蹈矩的現狀,開始尋找新的職業方向。
1996年,李國威來到生力啤酒公司擔任傳媒經理,為時為亞洲三大啤酒品牌之一的生力填補了中國大陸市場的空白,也正是這段經歷開啟了他的公關生涯。
兩年后,李國威加入通用汽車(中國)公司,擔任公關經理,完成了他職業生涯的第二次跨越。
2002—2016年期間,李國威擔任通用電氣(中國)品牌與傳播總監,領導并參與了通用電氣在中國的品牌重塑,包括贊助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美國館贊助等重大里程碑項目。
▲ 2008北京奧運與體育明星和公關團隊
其中,在2003年非典等很多危急時刻,李國威更是拯救了通用電氣在中國的品牌聲譽,被稱為通用電氣在中國的形象建設者和代言人。
2016年,李國威從通用電氣退下來,在半百的年歲創立了聞遠達誠管理咨詢公司,專注企業發言人培訓和CEO形象管理。
為海航集團、平安集團、國家行政學院等近百家大型企業、政府機關和創業公司提供了高管培訓。
▲ 離開大公司后創業,為客戶做公關培訓
自從觸電公關行業,李國威一直在業內深耕,用了20多年的時間,如今成長為“中國公關第一人”,開始運營自媒體“姐夫李”,跟粉絲暢聊那些年他的品牌公關經歷和職場故事。
今天,插座學院特邀李國威跟大家分享他一路走來的成長感悟。
以下是李國威自述:
偉人從小就決心改變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小就在那個領域鉆研,但我屬于中庸偏上的一類人,要慢慢做事、慢慢發現自己喜歡什么,能做什么。
研究生畢業時,本來全班都是新華社代培養全部招收,可同學們有的去了企業,有的去電視臺,有的出國,我當時對人生沒什么規劃,就是真心熱愛新華社,喜歡記者這個職業。
記者的工作是記錄,自己不知道將來干什么,跟著跑總沒錯吧。
加上喜歡報道大事件,什么戰爭、慶典、球星、市場暴跌這些都不想錯過,就這樣一直工作了7年。
離職的時候,人事部領導問我想好了沒有,真的想好了嗎?問了好幾次。
我當時年輕氣盛,覺得在國際新聞部常年做夜班編輯太枯燥,想去企業闖一闖,而且當時企業給了相當于新華社3倍的工資,就這么走出來了。
我覺得,職業需要規劃,但不一定是一桿子捅到底,如果你不是天才,走一步,學一步,看一步,未嘗不是一條合理的道路。
凡是做出點成績的人都是工作狂,哪里有什么歲月靜好。
剛入公關行業時,第一個老板給我印象很深。
她是個菲律賓人,年輕漂亮又非常職業,有時非常兇狠。
她教會我公關這個崗位如何在公司里找到自己的地位,如何與上下級溝通。我也從她那里學到怎么寫活動流程,怎么安排明星代言人活動。
她工作壓力很大,難免會發脾氣。又有哮喘病,30多歲單身,講話不過渡,常常布置工作不交代背景,經常抄起電話就跟我說:"Geoff,Do this."
女人畢竟也有弱點,女人對女人更有意思。有一次公司請劉德華代言,劉德華的經紀人是個更兇狠的女人,我老板跟她對接事宜天天爭執,只好讓別人來解決。
多年以后,跟當時的同事和老板重聚,她加入了另一家美國大公司,還是非常職業,依然單身,聊著聊著突然說,“我以前對你們是不是太兇了,對不住了……”說著說著眼圈就紅了。
從不同的人身上,你會感到職場的千頭萬面,苦澀艱辛,同時也會獲得自己成長的激勵和啟迪。
▲ 李國威參加營銷論壇
我在通用電氣工作了15年,最讓我自豪的是從企業公關角度幫助促成國家間對話合作,每次想起這些,成就感往往會將疲憊感一掃而空。
2009年,希拉里作為美國國務卿訪華,她訪問了使用通用電氣公司燃氣輪機設備的北京太陽宮電廠,我的團隊參與了整體活動的安排。后來聽到中美領導人會見后的對外公告,兩國最重要的事就是讓美國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
中國非常希望美國參加,認為沒有美國的世博會是不完整的,而美國國會禁止政府用納稅人的錢做這樣的展會。
美國政府和上海市政府都找到我所在的公司通用電氣,希望用企業贊助的方式把上海世博會的美國館建起來。
我們中國團隊在與總部溝通后,決定率先贊助世博會美國館;在華盛頓主辦美國大公司招待會,請中國駐美大使介紹上海世博,邀請美國公司贊助世博會美國館;在中美兩國政府和美國企業間游說,支持世博會美國館。
政府和企業高層溝通的背后,是大量的組織協調、物料準備、媒體發布、客戶接待。
我的品牌公關團隊上午在上海市政府參加市長和美國館總代表的會見,中午安排媒體采訪公司CEO,下午帶客戶參觀美國館等重要場館。
那年跟北京2008年奧運一樣勞累,但是我喜歡的公關事業展現了其魅力的每一個側面:大格局、大戰略、大影響、大回報。
在參與重大決策、實施重大項目、建立品牌影響力的過程中,也培養了一支有戰略思維、能打硬仗、能完成快速角色轉變的團隊。
現在人們每天刷微信、刷抖音、轉發段子,就像我當記者的時候特別跟風跟潮,這樣的心態對后來做公關有幫助,也促發焦慮,損害健康。
但我現在學著按自己的節奏做事,告誡自己不能每天都跟著別人設定的議題跑。
剛開始做公關的時候有點不平衡,我更多有求于以前在媒體的同事、同學,那個時候做媒體關系基本沒有費用。
現在的情況正相反,太多媒體人轉行做了公關,公關在媒體中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與媒體作為商業企業的生存狀態有關。
不過,我對自己最得意的,是能在這兩個角色之間任意轉換。
公關和記者不僅是工作上的重要伙伴,主要對手、朋友和敵人,在方法論上也非常近似,都是大處思考,以小見大,設置議題,促進對話。
我現在做企業公關培訓和咨詢,也在做“姐夫李”這個自媒體,有時候是公關,有時候是媒體。
今年作為自媒體代表被一家公司邀請去日本,我一方面作為公關人跟主辦方提傳播建議,一方面作為媒體在溝通會上發問,這種感覺很好。
現在的我,主要工作就是管理自己,選擇最有效的溝通方式為客戶提供服務。
做了多年的甲方,現在做乙方,很熟悉甲方的難處,所以也不去抱怨他們復雜的采購流程,不斷延長的賬期,最重要的是從項目負責人不斷變幻的要求中,迅速抓準主要領導的基本訴求,減少溝通成本。
現在在公關圈說起“姐夫李”,知道的人還是挺多的,也算是我努力保持自己生活和工作節奏的結果吧。
▲ 大學期間為同學劉歡鍵盤伴奏,如今都老了只剩神聊
其實,自我懷疑是好事,是一個人進步的動力。
這幾年我自己創業,準確地說是在做自由人,一直在懷疑:我是不是老了,是不是趕不上這個時代了,我主張的東西是不是過時了沒用了?
我明白,離開大的跨國公司平臺,一切都靠自己。這樣也會倒逼自己重新看待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
在我看來,學習的最好方式是輸入+輸出,最好的輸入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實踐中學習。
“輸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讀書。
對我來說,影響比較大的有三本書:
邁克·波特的《競爭戰略》,這本書可以讓你了解商業的基本邏輯;
《查理·芒格的智慧》則會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型;
第三本是 《杰克·韋爾奇自傳》,我也是因為看了這本書才加入了通用電氣。
當年,我同時拿到了通用電氣和戴爾公司的Offer,去戴爾總部廈門面試時,在機場買了這本書,飛機上看完了。盡管戴爾給的工資和待遇都更高,但最后還是決定加入通用電氣。
為企業做咨詢和培訓,是我“輸出”的一種方式。我會在跟不同類型的企業、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邊輸出邊學習,也在和營銷、公關界同行的交流中不斷地學習進步。
最后,我想說:
人,要永不停止探索,不局限今日。
在不斷的輸入與輸出的過程中,你才會持續進步,也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