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遭遇網絡侵權(如惡意謠言、不實指控、名譽誹謗等)時,危機公關的應對需兼顧法律合規性、公眾情緒引導和品牌信任修復,以下是分階段的應對策略:
-
全面取證:通過公證機構對侵權內容(圖文、視頻、鏈接)、傳播路徑(轉發量、擴散平臺、關鍵傳播者)、影響范圍(閱讀量、評論傾向)進行證據固化,避免內容被刪除后難以追溯。
-
初步研判:聯合法務部門評估侵權性質(民事侵權 / 刑事犯罪)、法律責任(如涉嫌侮辱罪、誹謗罪、損害商業信譽罪)及企業受損程度(品牌聲譽、經濟損失)。
-
平臺投訴:第一時間向侵權內容所在平臺提交侵權投訴,利用平臺規則申請內容下架或限流,阻斷二次傳播。
-
媒體溝通:向主流媒體、行業媒體同步事件背景,避免被斷章取義報道;若侵權內容已引發關注,可通過權威媒體發布《嚴正聲明》,明確否認不實信息,表明維權態度。
-
發函警告:通過律師事務所向侵權主體(個人、競品、自媒體等)發送《律師函》,要求停止侵權、公開道歉、賠償損失,同時將函件內容通過企業官網、官微等渠道公示,向公眾傳遞 “零容忍” 信號。
-
司法訴訟:對惡意造謠、情節嚴重的行為(如造成股價波動、大規模客戶流失),提起民事訴訟或刑事自訴,通過司法程序追究責任,借助法院審理過程和判決結果形成輿論震懾。
-
事實澄清:以 “客觀證據 + 專業背書” 為核心,發布《情況說明》:
-
數據支撐:如質檢報告、交易記錄、用戶反饋等,證明侵權內容不實;
-
專家解讀:邀請行業權威、法律專家等第三方發聲,增強可信度;
-
情感共鳴:避免 “冰冷 lawyering”,用誠懇語氣表達 “企業和用戶一樣痛恨謠言”,拉近與公眾距離。
-
議題轉移:若侵權事件已引發廣泛討論,可主動引導輿論轉向企業正面行動,例如:
-
公布產品升級計劃、公益活動,展現企業社會責任;
-
發起行業倡議(如 “抵制網絡暴力”),塑造 “受害者 + 正義倡導者” 雙重形象。
-
核心用戶:通過一對一溝通安撫受影響用戶,提供補償方案,邀請參與 “真相見證會” 等活動,將其轉化為 “品牌守護者”。
-
普通公眾:利用短視頻、圖文長圖等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科普行業知識(如產品生產流程、服務標準),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誤解。
-
輿情預警迭代:將侵權相關關鍵詞納入輿情監測系統,設置實時預警,提前識別潛在風險。
-
法務 - 公關聯動:建立 “侵權應對 SOP”,明確公關部門與法務部門的協作流程,避免因部門脫節導致響應滯后或口徑矛盾。
-
避免情緒化對抗:
不與侵權方在評論區直接爭吵或曝光對方隱私,以免激化矛盾,被輿論指責 “格局小” 或 “濫用企業權力”。
-
慎用 “去除帖萬能論”:
若侵權內容已廣泛傳播,單純去除帖可能引發 “此地無銀三百兩” 的猜測,需結合事實澄清和權威發聲,用信息增量覆蓋負面噪音。
-
合規披露信息:
上市公司需注意信息披露合規性,避免在公關回應中泄露未公開重大信息,引發監管問詢。
-
法律優先:將法律手段作為 “底氣”,用司法程序證明企業立場,避免陷入 “口水戰”;
-
情感聯結:在理性維權同時,通過共情表達(如 “理解公眾擔憂”)維護用戶情感認同;
-
標本兼治:短期快速止損,長期通過透明化運營(如開放參觀工廠、定期用戶溝通會)提升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