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知識改變命運,科技改變生活,而互聯網的興起,則改變了媒介與受眾之間的傳播關系,同時也改變了整個傳播的話語環境。在web2.0時代,網絡已成為企業危機公關的觸發器與放大器。
在網絡的作用力下,隨著精英媒體時代向草根媒體時代的轉變,使得人人都有了網絡話語權,在此背景下企業的生存可謂是喜憂參半,其“憂”源于企業一旦觸發來自于網絡的危機,那便是“墻倒眾人推”,危機事件將被不斷放大。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們曾探討關于“當危機來臨時,企業該如何通過網絡公關打怪升級”這一議題,涉及網絡危機公關現實操作中的“三大法則”及其相關“禁忌行為”。那么今期,我們繼續來聊聊在網絡危機公關處理上,企業常會遇到的幾大誤區及其注意事項。
誤區一:常混淆“網絡負面輿情”和“網絡危機公關事件”,并就此做出錯誤的處理方式。
首先,從定義上說,“網絡負面輿情”指的是由于企業長期缺乏對網絡輿情口碑的維護和企業正面信息的報道,從而導致網絡負面聲音一邊倒現象的發生,但這些負面信息,大都集中在發牢騒或者查無實據的情況上。
而“網絡危機公關事件”則是指在網絡上出現了可能嚴重影響企業品牌形象的信息,譬如企業領導人造假、情色事件,或者企業產品門事件等等。
其次,從兩者相應的處理方式上說,對于“網絡公關危機事件”的處理,企業需要及時啟動其內部的“網絡危機事件處理機制”,以免事件在網絡上繼續發酵。
而企業要想從根本扭轉“網絡負面輿情”的局面,則需要建立長效的“監測機制”,以便隨時把握動向,除此之外還需要進行較長期、穩定的正面信息的發布。
誤區二:盲目追求絕對干凈的網絡輿情環境,過猶而不及。
常有些企業領導和公關策劃部負責人,當看到網絡上有關于自身的負面消息時,就會馬上要求公關公司或公關部門,務必全處理干凈,期望能讓企業投資者和消費者看到一個完全正面的企業網絡形象。
殊不知這完全是一個常識錯誤,也一點都不真實。都說“人無完人”,網絡環境同樣不可能是絕對的“非黑即白”。就當下網絡的特征而言,它是即時化、海量化,并且不可控制化的,那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人能夠絕對的操控輿情的發展。而真正良好的效果是,企業正面信息占絕大部分,負面信息占少部分,從而形成一種“爭鳴”的網絡語境,讓消費者對企業形象有一個客觀公平的判斷。
誤區三:對于網絡危機公關未能“未雨綢繆”,卻在危機發生時奢望能靠“臨時抱佛腳”僥幸過關。
在實際當中,常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平時疏于對“公共關系”進行維護,既不在網上進行任何正面信息的發布,也不進行任何公益CSR事項,一切以GDP和營業額、利潤為準。而等危機來臨時,卻抱著付一筆錢給公關公司就能順利過關的“僥幸之心”,殊不知卻是為時已晚,無濟于事了。
而像個別知名企業,日常十分舍得在公益CSR的公關上投錢,并且十分注重對品牌形象進行經年累月的經營,使其網絡輿情保持在穩定、優良的狀態,縱然突遇重大變故,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重整旗鼓,這并非奢望。
而這些都告訴我們,在網絡時代,企業或品牌互聯網形象的優化、經營,網路危機公關的處理以及輿情的維護三者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關系。它需要企業對于“網絡危機事件”與“網絡負面輿情”有明確的區分,從而做出正確的處理,同時也要注意權衡好處理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它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但也是造就十年企業,百年品牌的終極捷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