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的概念來看,輿論信息的統稱就是輿情。據小編了解,輿論這個詞應該是跟國外的研究相通的一個概念。而輿情這個詞只是我國新聞學研究的特色。
那么,它們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呢?
一、輿情是什么意思?
“輿”和“情”的連用,最初是指百姓的情感、情緒,后來可以解釋為“民眾的意愿”。
“輿情是“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
“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
“輿情既可以是得到公開表達的民意,也可以是尚未得到公開表達的民意。”
“輿情是社會民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務(事項)或自己關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體性情緒、意愿、態度、意見和要求的總和及其表現。”
主體:輿情的主體是公眾;
客體:輿情的客體是與切身利益有關的公共事務;
本體:輿情的本體是意見、態度和情緒。
二、輿論是什么意思?
“輿者,眾也”,“輿人”在古代其實就是指廣大的平民百姓。輿論則意為“眾人的言論”,指下層平民或庶眾的議論、主張。
輿論這一詞的傳統意涵是在清末才有所轉變,維新運動時期梁啟超在其創辦的報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公開強調輿論的重要性,輿論的政治意義開始凸顯。與此同時,輿論的使用頻率和適用范圍也在增加,比如“上海輿論”“戰事輿論”等。當時也開始出現以“輿論”為名的報刊或報紙欄目,比如《新民叢報》開設“輿論一斑”板塊,選登來自不同報紙的時事評論。
所以輿論是跟政治、新聞聯系更緊密的一個詞匯,被賦予了國人參政、平民統治、限權政府等現代意涵。
主體:輿論的主體是公眾,公眾是由社會中占大多數的具有獨立自我意識的人組成的;
客體:輿論的客體是與公共利益有關的公共事務;
本體:輿論的本體是意見,即公眾對公共事務的評價性意見。